近日,赛迪顾问旗下深圳赛迪方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发布《深圳市制造业迁移全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深圳市制造业企业迁移活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近十年深圳市制造业发展变迁态势进行总结和概括,其次通过空间、时间、行业等多维度数据透视,深度分析深圳市制造业企业迁移及产业变迁的特点,详细勾勒出深圳市制造业重心变迁历程,并进一步研究了企业迁移原因及对产业经济影响,最后针对企业迁移与产业转移工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依据与决策参考。
从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向市外迁移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五大特征。一是外迁首选省内。二是传统制造业加速外迁。三是外迁行业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深圳市制造业外迁企业所属行业主要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四是外迁企业规模较大。五是注重生态聚合。珠三角地区成为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外迁主要承接地。
《报告》认为,深圳市制造业企业迁移主要受五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产业转型升级。近10年来,深圳各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限制并逐渐淘汰一批中低端制造业。传统经济强区宝安、福田等率先启动产业转型,部分产业附加值较低的企业选择迁移至城市发展“新区”。近3年来,深圳各区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出台土地利用政策和产业更新政策以实现产业“腾笼换鸟”,部分产业附加值较低的企业选择迁移至市外。二是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近10年来,深圳土地、人力、物流和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多数企业普遍选择从宝安等传统工业大区迁移至坪山区、大鹏新区等地以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而近3年来,深圳市内各区生产成本逐渐趋同,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迫使产业附加值较低的一些企业向市外和省外迁移。三是土地资源紧缺。深圳市整体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限,生产性厂房无法满足深圳制造业企业发展需求,多数企业选择搬迁至新兴城区以扩大企业发展空间。近3年来,深圳市内各区土地资源开发趋于饱和,“十四五”时期全市建设用地供应规模预计为58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和潜力有限,而省内其他地市、其他省份则加快产业园区建设,部分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选择整体迁移至市外。四是产业集群建设。近年来,广东省内其他城市和国内其他省份城市主动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加大力度进行招商引资,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在体制机制、配套服务、政策措施方面不断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部分深圳市企业转移。五是扩张市场需要。为扩大生产能力、谋求市场扩张,寻求更低的配套成本,深圳市部分大型制造业企业加快在长三角、中部地区布局。
赛迪认为,深圳市制造业企业主动和被动的迁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总体来看,市外迁移并未影响深圳市制造业产业链的完整性,反而进一步增强了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从市内来看,对于传统工业大区而言,低附加值企业的迁出是区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对于产业新区而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地方快速做大制造业的重要手段。同时需要清晰的认识到,过度无序的产业转移势必会对工业经济稳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健康有序的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报告》分别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有序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两个维度,分别面向深圳市及其他城市提出对策建议。
对深圳市而言,赛迪顾问建议,深圳市一是应明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与布局,持续提升产业能级;二是推进企业外迁监测预警工作精细化,扎实做好企业服务;三是探索产业转移合作共建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共进发展;四是不断完善制造业发展要素支撑,持续巩固优化发展环境。
对其他城市而言,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手段,应牢牢把握新时期发展机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构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赛迪顾问建议,一是加强自身产业基础研究总结,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和目标;二是精准对接适宜产业和重点企业,持续优化地方产业结构;三是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载体,提升产业基础配套能力;四是着力提升产业要素支撑能级,优化产业转移发展环境。